yd2333云顶电子游戏(中国)有限公司

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,请使用IE9(或以上)、谷歌、火狐等现代浏览器。360、QQ、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。
学术视点

郝晋珉:农用地全域全类型保护与空间用途差别化管制探讨

发布日期:2023-07-06浏览次数:信息来源:yd2333云顶电子游戏

郝晋珉   张金懿

核心提示:本文以农用地“管什么”“管哪里”“怎么管”为思路,围绕农用地的保护对象、布局、空间用途管制等,提出了“大食物观”下的农用地全域全类型保护、基于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调整耕地宏观布局、将农业空间建设融入城市发展、同一地类在不同空间实行差别化管制等优化路径。


“食为政首,粮安天下。”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: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”当前,我国耕地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。严格的农用地保护与空间用途管制,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。在此背景下,思考我国农用地保护和空间用途管制如何应变局、开新局等问题,具有重大意义。

“大食物观”下的农用地全域全类型保护

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简单,形成了“谷物= 主食= 粮食= 食物”的惯有思维。现阶段,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:“主食”被“副食”逐渐取代;肉、蛋、奶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所占比例不断增加;蔬菜、水果的消费量也大大增加。由于动物性食物生产需要占用更多的农业资源,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生产压力,对农用地保护与空间用途管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过去聚焦于粮食产量的耕地保护理念,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营养、多元、健康食物的需求。基于此,2016 年出台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》首次提出:“要树立大食物安全观,面向整个国土资源,全方位、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,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要。”因此,在“大食物观”下,农用地保护不应仅聚焦以“谷物”生产为主的耕地,而应逐步向所有农用地保护转变,尤其是加强动物性食物生产用地的保护。

动物性食物生产通常采用两种方式:谷饲、草饲。从谷饲养殖来看,小麦、水稻、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。其中,70% 以上的玉米用作饲料。因此,农业空间应确立“为养而种”的观念,增加饲用玉米种植面积,增加动物性食物供给。从草饲养殖来看,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中,青饲料(可以用作饲料的植物新鲜茎叶,主要包括天然牧草、栽培牧草、田间杂草、水生植物、嫩枝树叶等)占比极低,发展潜力较大。因此,种草养畜的发展空间较大,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径。

农用地空间布局亟须调整

全国范围内,基于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调整耕地布局。近年来,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大量耕地流向建设用地,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区、西北区,造成宏观上的耕地位移。受水、土、光、热等自然因素影响,南方耕地产能普遍高于北方地区,耕地位移会造成耕地产能降低,威胁粮食安全。由于耕地位移造成了耕地地力降低,这导致粮食种植成本显著增加。而且,北方耕地数量增加主要在生态脆弱区,致使北方林地、湿地、草原面积减少,耕地退化风险加大,对生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。因此,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布局耕地:一是强化对南方地区耕地的管控和引导,提高耕地利用效率;二是加大北方粮食主产区投入,提高耕地质量;三是实施东部“藏粮于地”战略,安排休耕轮作,用养结合;四是适当核减西部地区耕地,防控生态风险。

市域范围内,基于食物域安全保障,调整农用地布局。随着城市不断扩张、城市周边耕地不断减少,永久基本农田被“边缘化”,向远离镇村的空间进行布局。农业空间本应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,若市域范围内没有农用地布局,在日常食物供给中,远距离运输的食物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与生态成本。同时,在应急事件发生时,农产品受物流配送限制无法被分发到居民手中,满足居民日常食物需求。因此,城市发展需要融入农业空间建设,完善用于城市食物生产的土地资源配置,发挥农业空间的多功能性。

未来农业空间用途管制途径思考

基于自然资源优势、区位优势、市场需求等差异,确定城乡农业空间功能定位,发展不同的生产方式。未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趋向于小而精的智能化农业、生产大宗农产品的规模化农业以及生态与生产耦合的生态化农业这3 种类型。为此,笔者认为,可以城市圈为核心向外推移,农用地用途管制也应趋于3 种情况。

一是城市郊区农业空间采用智能化、工厂化农业经营模式。其农业特征是具有交通区位优势,拥有广阔的农产品市场,主要供应鲜活农产品以及高产量、高产值农产品。其空间利用特征是农业空间高度集约利用,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。二是农业主产区农业空间采用规模化、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。其农业特征是土地广袤、机械化程度高,主要生产粮食、畜禽等农产品。其空间利用特征是农业空间规模化利用,发掘农业空间生态功能。

三是山地丘陵区农业空间采用生态化、传统化农业经营模式。其农业特征是环境优美、地形复杂,发展家庭农场与休闲农业。其空间利用特征是农业空间分散利用,生态空间分布均匀。

同一地类在不同空间发挥不同作用,用途管制的确定性与严厉性应有所差别。笔者认为,对于城市郊区农业空间,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,科学界定耕地、设施农用地、建设用地关系,鼓励建设现代化的设施农业,使之农业产值更高,利用效率更高,其农业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城市居民农产品需求。对于农业主产区,应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落实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硬任务、硬责任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永久基本农田“非粮化”,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,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与机械化程度。对于山地丘陵区农业空间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,以生态化、传统化农业发展为导向,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、乡村农业旅游示范区,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用途管制之路。

农业空间、生态空间、城镇空间均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复合的系统空间,三者相生相息。农业空间用途管制体系要基于系统观,协调耦合三类空间,实现城乡农业生产、生态环境、文化生活、空间景观的协调发展。其中,对于城镇空间主导的城市郊区农业,除食物供给功能外,可充分发挥耕地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。对于农业空间主导的粮食主产区,可建立耕地防护林,重视生态保护,提高生物多样性,防止耕地退化。对于生态空间主导的山地丘陵区农业,应进行三产融合,满足居民对自然景观的向往,承担耕读文化传承使命。


(作者郝晋珉为yd2333云顶电子游戏教授、博导,张金懿就读于yd2333云顶电子游戏。全文转载自《中国土地》2022年11期)